您好,欢迎光临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! 24h 服务热线:13518289278
13518289278
首页 >艺术资讯

    扫一扫关注 联系方式

    13518289278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时间:2020-10-15 15:45:44

    "日落残阳后,待月钩悬空,白幕前席地坐。鼓声鼓韵,震人心魂。观一观这幕中影,魂牵梦萦。"听一听这戏中词,目酣神醉。


    皮影文化是光与影的艺术。这影又是光的魂,影中人一颦一笑一举动都透露着皮影艺人的文化精神。皮影戏的舞台不过小小白布而已,却在之间流露了真实情感,或是打或是唱,或是惹人发笑或是催人泪下,或是千军万马战场厮杀或是织女牛郎卿卿我我。全凭艺人一张嘴和无数皮影,撑起酣畅淋漓的演出。皮影艺人不亚于观众之投入,他们自己早已沉浸在舞台之中,好似皮影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行为举止,是抬手是放脚都与他们自己合而为一了。也正因如此,皮影戏才能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待曲终戏罢,艺人及观众鸦雀无声时依然沉于故事当中,不能自拔。直到深夜寒风一股,才让众人回过神来。散场时,每个人心中留下的除了对皮影艺人敬佩之外,只有半点失落。皮影文化能够深入人心,沁人骨髓,就在于终了刹那的感受——无论皮影艺人是隔纸说书还是唱念做打,不管是情人相会还是千军万马,当时的火热与激昂**停留在那刻。这会儿再放眼望去,只有一张白布,一盏明灯,些许皮影,和故事背后那呕心沥血的皮影艺人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历史

    班固《汉书》中记载:公元前91年西汉时期,汉武帝刘彻的爱妃——孝武皇后李夫人因病去世。汉武帝对其是日思夜想,白天茶饭不思,晚上夜不能寐。以至于变得精神衰弱,神情恍惚,终日不理朝政。正在这时,大臣李少翁出城,在路上遇到个孩童拿着布娃娃玩得不亦乐乎。他看到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于是,他心里一颤突发奇想,就用自家的棉帛剪成李夫人的影像,染上色彩,并在手脚上装上木杆。一直等到当天晚上,他在宫中点燃蜡烛借烛光比作太阳,把剪成李夫人的棉帛放在白布前,光透过棉帛照射在白布上形成李夫人的影子,再请汉武帝前来观看。汉武帝看到后龙颜大悦,仿佛是看到了爱妃的身影,对此爱不释手。


    这唯美的爱情故事,也被后人认为是皮影的起源。


    在陕西关中民间流传着一首诗:汉妃抱子宫前耍,巧剪桐叶照窗纱。文帝治国安天下,制乐传入百姓家。无论是口传或是记载都已经代表皮影戏在西汉时期有了雏形,所以说中国乃至世界的皮影戏根源始于陕西关中。


    说起皮影戏,得从中国戏剧界开始说起。《新唐书》记载:


    玄宗既知音律,又酷爱法曲。选坐部子弟三百,教于梨园,声有误者,帝必觉而正之,号黄帝梨园弟子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后世遂将戏剧界称为梨园界,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。那么唐玄宗,杨贵妃当时唱的是什么戏曲呢?


    “贵妃啖荔枝,伶奏碗碗以增味,击碗拨弦者,皆自华州。”


    也就是今天流传于陕西关中的皮影戏碗碗腔。而碗碗腔的原创与唐玄宗便有着渊源,至少与唐玄宗和杨贵妃密切的关系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周总理曾说过: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,诞生于华山脚下。华山、中华都有华字,那么皮影戏也叫华戏吧。


    唐宋元明清时期,关中的皮影戏还被引入到军队当中,成为当时的军旅剧团。随着军队的移动,皮影戏快速流传至**,并且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诞生出各式各样的地方皮影戏。


    陕西关中的皮影戏作为皮影戏的鼻祖,必将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**不灭的记忆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艺人

    无论哪家艺人想挂上“皮影”的头衔都得下个几十年的功夫。之所以叫“皮影艺人”,顾名思义,必须懂得制作皮影、舞台舞美、灯光乐器等等。万不可小看“制作皮影”四个字,简单来说是八道工程:


    制皮、画稿、过稿、雕镂、敷彩、发汗熨平、缀结完成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拆开来说是十余道工序。对于皮影艺人来说,一天十八个小时兢兢业业都是司空见惯的。制作是皮影艺人的手艺活,而另一道门槛叫“声腔”。比如前文说陕西关中的碗碗腔。皮影艺人唱腔曲回婉转,配以表演是天人合一,但凡听出点差子都算是没工夫了!


    世人有称皮影为“戏剧艺术的活化石”,因为它除了板头的秦腔鼓来渲染气氛开场外,唱腔须是急缓有序,虚实结合,行腔婉转柔和,花音高亢激昂,苦音哀婉凄楚,总之声声都得唱得巧唱得妙,这功力得是几十年的积淀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艺人游走四方,浪迹江湖,卖艺为生,陪伴他们日日夜夜的只有一个木头匣子,这里面装着的是比他们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家伙。木头匣子正面叠着大块白布,也就是皮影幕,旁边放着盏灯泡,既然是光和影的艺术必然就得有灯,因此皮影戏也叫“灯影戏”。木头匣子除了这两样东西,剩下的基本**都是皮影了。在老北京有种叫法“驴皮影”,因为大部分皮影都是用黑驴皮做的。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凌乱的摆在匣子当中,有一种艺人自由不拘束的精神。


    皮影戏因为皮影艺人的独特魅力,有时也称艺人叫“隔纸说书”——隔着大块皮影幕,半说半唱讲故事。因为皮影戏的内容过于庞大,而且多是民间传说,主要以妖鬼神怪等形象寓人寓事。皮影艺人对鬼斧神工下的皮影是灵活操纵,以假演真,虚实结合,在一盏白明孤灯的光影中是演绎出多少名人佳话、千秋古事、爱慕情仇、降妖捉怪、惩恶扬善。就因此,皮影的神秘感也油然而生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传承

    在现代大都市背景下,皮影文化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流失。皮影文化皮影内容本身都更新困难,更无暇顾及如何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融合,久而久之,开始不适应这个时代,到衰退到停滞。


    直到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头衔从天而降,让皮影文化稍有些喘息之机。皮影既为文化就会涉及到传承的问题,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也只能让它不会灭亡,可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则是另道难关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艺人们绞尽脑汁对皮影有过改革——卡通剧。皮影的受众从老年人逐渐年轻化,同时,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快节奏审美,皮影艺人们精心巧制了各种卡通人物,以通俗易懂、轻松愉快为主基调的故事内容进行演出。这也掀起了新一波的皮影文化潮。可是,这次传承与改革并不为皮影文化带来大的改变,甚至依然改变不了大众对于皮影文化的刻板印象。


    皮影艺人倾心竭力的改革只为把皮影文化传承下去。而大众需要思考的是在传承中,皮影文化的改革空间有多大?又有多少形式是需要革新的?这样的思考或许会让皮影艺人们感到些许欣慰。


    总而言之,皮影文化在当代社会陷入了与新时代相隔离的地位,如何让光与影的艺术继续活跃在舞台,这需要下一代光影传承人,再一次掀起皮影文化的新风潮。


    皮影文化:光与影的精神艺术,历史传承下艺人们的工匠精神

    皮影戏落寞的便是结束时的瞬间,那张白布记不住几秒前的或静谧或喧嚣,那盏明灯也只是盏明灯,不再因皮影而能成为光的艺术。尤其散落地上的皮影,艺人倾心尽力去精雕细刻的它们也终有落寞时。但惟有一件事情是难以忘怀的,皮影艺人的工匠精神。


   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需要有人来传承的,皮影文化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当中可喜可贺,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皮影文化,让皮影市场不断壮大,让这门光与影的精神艺术**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!


    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    来源:今日头条

    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6837433774075019779/

   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  邮箱:

    电话:13518289278

    地址: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保宁街道阆水中路阆中古城

    Copyright © 2018 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 蜀ICP备2024097593号-1




    提交